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困境及解决对策

​ 随着中国经济近几年飞速发展,生态环境恶化程度日渐剧烈,开发利用过度一起的自然灾害日渐频发,环境气候变化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、生活和生产,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。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所成就,不仅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发展阶段所带来的局限和挑战,还要尽最大努力破解在建设中遇到的难题。

​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很多现实困境。

​ 人民生态文明意识不强。掌握一定的生态保护知识是公民进行生态保护实践的基础和前提,更是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先导。但是,目前我国公民对环境知识、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却普遍缺乏,整体水平较低,已有的对生态知识的掌握也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阶段。目前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呈现一高一低状态:即浅层环境意识很高,深层环境意识很低,这是典型的本能式的自我保护型的环境意识。

​ 生态文明制度不完善。第一,经济体制不完善: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,造成大量浪费;在转向市场经济后,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,重复建设,盲目开采,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。第二,法制不健全:环境立法不健全,一些地方存在部门分割,管理混乱,生态环境缺乏有效监管等问题;现有的环保标准过于超前,可操作性低,实施困难,执法不严,有令不行,有禁不止。

​ 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。

​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,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。首先,政府着力调控,筑起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强有力支撑。其次,不断完善环保公众参与的制度。政府职能部门要为公民参与搭建平台提供帮助;确保信息的公正性、公开性,切实维护公众对于环境方面的知情权;不断对环境的治理进行梳理,同时不断完善对重点项目的听证制度。

​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。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对人们进行长期的引导、教育,并制定必要的道德标准加以规范是软约束,也需要政府和相关权力机关出台必要的政策、制定法律法规来进行硬约束。

最后更新于

这有帮助吗?